温州市人大:以法治力量托举青年
3月2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通过了《温州市青年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我国首部全面促进青年发展的国家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提供了根本政策指引。2021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温州市青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温州也亦成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由此,温州青年发展工作更加紧锣密鼓地铺展开,市县联建青年发展“五大高地”“十大场景”,大力推动“温青回归”,迭代人才新政40条,实施“510+计划”、“稳岗就业16条”举措,推出系列措施,打响了“来温州·创未来”品牌,形成了推动青年优先发展的全域共识,也为《条例》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条例》作为全国首部促进青年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法规,从青年个人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社会生活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着力提出方向性、前瞻性、有效性对策。《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温州青年工作从政策引导向法治保障转型升级,对破解青年急难愁盼问题,助力温州打造青年近悦远来向往之地,提升城市发展“青和力”,具有重要意义。 夯基垒台,强化顶层设计 当前,温州正全力冲刺“双万”城市,而人口是“双万”城市的重要指标,作为人力资源而存在的青年,是加快做大城市人口规模最重要的增量,亦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关键的动能,也正因此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吸引青年人口流入,需要在青年发展上充分彰显城市热度和温度。青年发展事业有其特殊性,当代青年发展需求的内涵和边界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拓展。《条例》坚持系统观念,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为推动新形势下青年高质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明确青年发展促进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青年为本、全面统筹、改革创新、分类指导的原则,并将青年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计划以及城市发展战略,系统厘清各方责任,进一步凝聚起促进青年优先发展的强烈共识和强大合力。 精准施策,强化要素保障 服务青年发展的有效供给不足,必将导致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集聚力下降。就业、住房、婚恋、子女教育是青年群体关注的热点,也是青年认为最近迫切需要解决的事。这几个方面既独立又相互影响,能否很好回应青年的需求和期待,直接影响青年在一座城市的去留。面对像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对青年的虹吸效应,提示城市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切实增强青年“四感”,为青年发展创造良好保障条件。 《条例》描摹青年“画像”,感知青年发展最新态势,聚焦青年面临的普遍性发展难题和紧迫性发展需求,拓展环境优化实现路径,统筹提升“硬件”与“软件”,侧重塑造和充实契合青年特点的生活空间、交往空间、精神空间,针对当前青年毕业求职、创新创业、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行了周密设计,进一步健全机制,体现了明确的问题导向。 在传统城市治理框架中,青年往往被视为政策客体而非建设主体,实际上青年是一个既有理性逻辑,更具感性认知的群体,他们既被社会环境塑造,也在适应社会环境中用行动构建社会话语,《条例》赋予青年主体地位更多全新内涵,明确建立健全青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机制,制定涉及青年权益的公共政策,应当听取和吸纳青年组织、青年代表的意见与建议,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改革创新,激发奋斗热情 立法调研中,发现青年工作存在碎片化、难集成、慢回应等问题,大多数青年对政策感知度低,知晓率低,直接导致了受益于政策帮扶与服务的比例低。青年者,常为新;青年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在立法中,着重体现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联、功能集成、政策集聚,促使城市青年气息更厚、青年味道更浓、青年标识更强。 《条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通过立法引领推动青年工作不断探索试验和改革创新,比如规定以数字技术赋能青年创新发展,利用数据服务青年,为青年及时精准推送政策信息,推动惠青政策兑现及时。再比如,聚焦塑造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界面,规定将青年特质融入城乡文化景观、文化休闲场景、社区文化空间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文化街区、体育公园、艺术场馆、特色书店、演艺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 《条例》紧扣民营经济这一温州最鲜明的城市基因、最突出的发展特色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将现代职业教育、新生代企业家培养等改革创新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成果,提升青年人才引育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同时,进一步强化联系青年服务青年机制,不断激发青年的奋斗热情,激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李梦怡 来源:法制(工作)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