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代表团简报(第一期)

信息来源:市人大作者:
发布时间:2025-01-21浏览次数:

坚定信心 抢抓机遇 奋力实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篇章贡献平阳力量

1月20日下午,平阳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

李无文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全面客观,部署工作纲举目张,明确了目标任务,制定了措施抓手,体现了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全力冲刺“双万”城市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是一个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高质量报告。建议:一要在实施“强城行动”上提速发力。要抢抓政策机遇,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争取土地储备、城市更新等方面要素支持。二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提速发力。要聚焦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科技赋能,冲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赛道,打造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要聚焦人才引育,帮助解决好住房等基本保障问题。三要在推进龙平苍一体化上提速发力。三地要多“坐下来商量”“心往一处想”,共同研究解决龙平苍一体化发展的具体问题,加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做好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民生和产业项目谋划布局。四要在守牢底线红线上提速发力。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企业党组织、人大代表作用,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孟晓斌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是一个讲政治、讲担当、讲奋进的好报告,充分彰显了市政府对标看齐的“大格局”、勇挑大梁的“大担当”、冲刺“双万”的“大决心”和人民至上的“大情怀”。平阳将大抓落实、大干快上,为全市大局贡献更大力量。一是聚焦“双万”,以经济强县的担当挑大梁,为冲刺“双万”作出更大贡献。二是聚焦“创新”,以工业大县的定位强产业,全面建强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聚焦“强城”,以硬核支撑的格局提能级,更高站位抓融入,更大手笔抓更新,加快打造一批强城标志性成果。四是聚焦“共富”,以先行示范的要求当样板,全力在乡村振兴、民生提质、平安建设上走前列。五是聚焦“党建”,以大抓落实的导向聚合力,大力倡导“六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曾上俊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远、重点突出,总结成绩有底气、鼓干劲,制定目标显信心、表决心,部署工作贴实际、接地气,是一个添动力、增实力、聚合力的好报告,充分体现了温州“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要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鳌江流域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平阳、苍南、龙港三地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的指导,实现重要规划统一编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布局,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温州南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要大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G228国道快速化工程,支持G228国道平阳段扩容提升项目,帮助向上争取将工程列入“十五五”规划项目,允许先行开展工可审批工作,并纳入超长期国债项目,为平阳“提升发展”积蓄强城动力。

孙芙蓉代表说,要成立温州理工学院申硕工作领导小组,明晰各单位条线权责,强化经费保障,增加办学经费投入,设立硕士点建设和人才引进专项经费,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郑玉琴代表说,要以高水平建设旅游强市为抓手,用好温州丰富山海旅游资源,从游客视角,围绕“日出经济”等新业态旅游产品做好服务。要有创新发展意识,支持和发展平阳“宠物小镇”特色产业,打造宠物友好产业IP。要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通海外市场。

毛芳训代表说,要推广医疗基金与专项债券资金联合运用方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医疗报销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兰衍局代表说,要加快文化振兴,在“宋韵瓯风”中增加数学之乡的文化元素。要关注乡村学校和农村儿童,探索小班化教育,调整师生比结构。要探索“托幼一体化”,支持打造“学在平阳”教育品牌。

李其武代表说,要强化工业用地合同履约达产管理,完善准入退出机制。要建立省市重大项目空间指标统筹机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

李慧萍代表说,要加强政策引导,在民生等公共领域向企业及个人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结算,优化用户体验,打造特色应用场景。

陈聪代表说,要全面梳理登记国有闲置房产,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和利用。通过多样化利用方式,提升房产价值,盘活国有资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陈玉叶代表说,要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将动物辅助疗法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校与动物辅助疗法专业机构合作。要规范实施资金冻结措施,进一步精准评估、完善流程、强化监督。 

陈培璇代表说,要支持农业农产品加工用地,提升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要支持文旅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陈德曹代表说,要以学校周边综合治理和区域功能微改造为切入打造儿童友好试点单元,设计儿童通行时段专属步行干道和儿童家长交接时段专属区域,优化儿童读物玩具内容监管。要加大人才招引政策力度,吸引高知人员扎根基础教育工作。

柳如意代表说,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将艺术疗愈融入美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配套专业师资力量。

徐明跑代表说,要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在居家养老中心设立医疗机构,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大财政及社会资本支持,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董文学代表说,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育产业链、成长链、输送链,让高技能人才凭技能加薪,为温州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曾开勇代表说,要深化“数据得地”机制,搭建跨区域供需协同平台。要提高国土空间规划中工业用地占比,创新土地供给模式,赋能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