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市人大:“点、线、面”结合 护航非遗保护传承

信息来源:龙港市市本级作者:诸葛利利 李湾湾
发布时间:2024-09-13浏览次数:

龙港市人大常委会始终聚焦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以点、线、面立体式、全方位、持续性的监督形式,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突出一个重“点”。制度保障是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设市以来,龙港市人大以非遗制度保障建设为切入点,相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工作,通过专题询问会、代表议政的方式,调查了解非遗保护制度建设情况。在龙港市人大的监督助推下,市政府相继出台《龙港市开展非遗活动补贴发放标准(试行)》《龙港市“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龙港市“非遗在校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非遗传承人、传承基地提供资金保障,激发持续投身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热情。

聚焦一条主“线”。执法检查是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落地的关键环节。2024年以来,全国各地人大先后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展执法检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落地见效。龙港市人大结合实际,成立专项调研组,赴龙港市王正耳穴诊治传承基地、夹纻漆器馆、瓯越非遗百家坊365工匠园等进行实地调研,对全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全面“体检”,深度了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加大专项经费保障、加强非遗宣传等建议意见,为龙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覆盖整个全“面”。非遗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群众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推进。龙港市人大寓支持于监督,通过“点”上发力、“线”上推进、“面”上铺开的工作法,持续关注非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共同推动下,目前龙港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6个,非遗传承人92位,非遗工坊11家。同时,依托15分钟品质文化文化圈、“非遗在社区”、“非遗在校园”等渠道,开展非遗日、非遗市集等主题活动,推动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助力构建社会共同培育、共同参与非遗的“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