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人大:人大监督助推就业“春风暖” 托住群众“稳稳的幸福”

信息来源:龙湾区区本级作者:吴玉宇 陈亮
发布时间:2024-06-21浏览次数:

近年来,龙湾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保障改善,聚力就业促进工作,持续监督,精准发力,助推稳岗就业“大民生”。

就业的难点在哪里,人大的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真的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日前,在星海街道旭日社区就业综合服务站,徐女士翻看起招聘岗位,随即投递了简历,并被顺利录取。今年47岁的她,刚从一家机械厂离职,被登记为失业人员。“刚离职那会儿,整夜都睡不着觉,想着年近半百该如何再就业维持生计,没想到幸运来得这么快,真的太感谢星海人大‘e企说’平台了,解了我们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徐女士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就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要点。近年来,龙湾区人大常委会相继组织开展“就业创业人才保障工作”专题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贯彻实施专题调研,全区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监督等一系列履职活动,借助代表履职数字化平台发布就业问卷调查表,广泛收集梳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反馈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

“政府提供了哪些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覆盖面如何?政府在促进企业和求职者有效匹配上有哪些措施和平台?”在《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座谈会上,区人大代表李国斌“面对面”向区人力社保局负责同志接连发问。

“区政府要将重点聚焦于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强化政策扶持,拓宽就业途径,优化服务保障。”

“建议建立健全财政、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就业扶持政策,提升各领域就业扶持政策的系统性和联动性。”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就业信息库。”

……

一条条反映人民期盼,凝聚群众智慧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一份系统性的《代表意见书》,摆在了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案头上。

在人大监督推动下,龙湾区不仅在社区,还在高校、产业园区、企业内部设立了就业服务站,站内可兑现就业补贴政策、享受政策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等,并上线“龙湾好工作”网上直播带岗和“龙湾闪聘”求职招聘小程序,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帮扶就业新模式。

群众呼声一直在,人大建议就一直办。“就业”是近年“两会”期间关注度极高的热词。

针对就业培训问题,区人大代表吴一治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呼吁“政府与省市内职业技术院校建立长期招生合作关系,通过定向培养,使毕业生就业与市场和企业需求更加贴合”。区人大代表陈峰也在提出的《关于加强就业培训的建议》中给出了具体建议方案。

针对引才留才问题,区人大代表陈上松结合自己的工作阅历,在提交的代表建议上字斟句酌:“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给予引进人才安居补贴、政府津贴,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建立人才信息库,为企业引进人才牵线搭桥。”

市、区人大代表程宗清连续向市区两级人大提出《关于多措并举稳就业保就业的建议 》。

这些代表建议,都传递着人民群众对“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强烈呼声。民有所呼,人大有所应。龙湾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将就业方面的监督纳入工作要点和监督计划,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盯。

2022年,《关于缓解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用工难的建议》列入重点建议进行督办。

2023年,“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强新业态就业保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写入区人大助力三个“一号工程”实施方案,累计形成问题清单11项、建议(整改)清单13项、成果清单9项。

“就业共富项目”“就业筑梦工程”“青年发展工程”等连续三年票决确定为区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区人大常委会还依托“周三代表有约”“代表三进一访”等平台载体,通过进站接待、蹲点调研、民主协商、约见询问等监督“组合拳”,组织发动代表全面参与,督促政府狠抓意见办理落实。

落实成效好不好,群众口碑见分晓。工作落实好不好,成效结果怎么样,关键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区人大常委会组建就业促进“回头看”调研组,将就业工作的评判权交到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手中,闭合监督全链条。他们当中既有市、区两级的人大代表,也有业务精进的律师代表,更有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代表。整整1个月时间,调研组深入就业场景最前端,了解就业政策落地、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等情况。“人大监督不是‘一审了之’‘一查了之’‘一问了之’,而是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直至取得让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一位调研组成员有感而发。

此外,区人大常委会还对就业相关建议办理工作进行复评督查,聚焦“基本满意”“B类件”办理案例,落实承办单位承诺台账,力促重点难点问题“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