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人大:代表聚力护航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24-12-19浏览次数:
龙湾区人大常委会紧扣“一号改革工程”,以监督助推“企业信用修复工作”为切入点,精准“破题”“解题”,进一步找准人大代表履职的发力点,推动完善企业信用修复体系建设,助力法治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深入调研,倾听企情民意献“良策”
龙湾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深化调查研究工作,坚持“两去两回”机制,线上依托基层单元“主题活动应用”和两员专属“活动码”,收集企业和企业家相关诉求;线下组织开展代表主题活动,动员人大代表下沉到民营企业、街道园区、职能部门等,分级分类进行调研走访和座谈交流,深入查找影响营商环境提升的突出问题。
在一次蒲州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的助推营商环境优化座谈会中,参会的36名企业负责人提出了不少改进建议。其中有10余条意见是关于信用修复时限、修复超时等信用修复问题的,引起了人大工委及人大代表的重点关注。
参加座谈会的区人大代表王茂法还有一重身份——“龙湾区营商环境体验官”。他常常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主题接待等活动,与其他企业经营者交流座谈。经过调研,他发现近年来为推进社会信用建设,促使企业合法诚信经营,相关部门将失信企业的不良信息共享到信用中国及地方信用平台,并实施联合惩戒;但“杀伤力”十足的联合惩戒也严重影响了轻微失信或一般失信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失信企业迫切要求修复信用。龙湾区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突破,下一步还大有可为。他表示,“部门在有效服务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方面的方式和举措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经充分调研论证,王茂法代表在区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领衔提出《关于打造法治营商环境友好城区的建议》,该建议被确定为区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之一,得到政府及部门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建议中“全面推行行政处罚‘三书同达’制度”“制定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根据具体违法事实分类优化信用修复流程,缩短修复时间,减少修复成本”等不少举措被吸收采纳。其中,行政处罚“三书同达”做法还被全省试点推广,在有效发挥行政处罚(教育)警示作用的同时,将不良信用记录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短最低。
辣味询问,直面信用修复“痛点”
“区司法局在信用修复方面主要承担哪些职责?又是如何与其他单位协同合作推进信用修复工作有效开展的?”“对于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信用修复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区市场监管局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举措来推动建议落地?”在今年10月份召开的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专题询问会上,“信用修复工作”作为“第一问”被率先提出。
“企业在修复的过程往往困难重重,时间跨度大,部门之间配合差、效率低,导致企业失去修复信心。”提问的人大代表直指要害,点出了企业在信用修复过程中碰到的具体实际困难和问题。会上,代表接连追问,问出了“痛点”、问出了压力、问出了群众诉求。
面对颇具“辣味”的询问,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一把手”诚恳作答,并及时作出承诺:“下步将自我加压,在各基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增设信用修复代办、开发短信提醒平台,做好从‘信用修复’到‘预防违法’的合规经营指导工作,从源头上降低行政违法的频次。”“将持续完善‘处罚+信用修复’服务链条,进一步深化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努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制度体系。”
询问会后,区人大常委会将“企业信用修复”相关问题内容进行仔细梳理,反复修改建议意见,以“建议清单”形式交由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办理,要求建立“承诺事项办理台账”,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监督问效,让企业“心声”有“回声”
今年5月,区人大常委会在温州湾新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全省首个嵌入式财经议站,延伸了财经监督触角,架起了企业和政府间的沟通桥梁。
力量叠加,汇聚监督合力。组建财政议站监督小组,由区人大财经委员会组成人员、代表专业小组成员、财经监督咨询专家等组成,固定周三接待日,牵头对涉企相关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监督推动。针对平时监督和接待过程中收集的问题和企业呼声,不定期邀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开展主题议事,每月对收集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类和分析研判,及时交办职能部门办理,强化跟踪监督,让建议落地、让承诺落实。
方式叠加,释放监督效应。一改往日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走部门”督办方式,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主要部门、办事窗口,通过“一线体验”聚力破解办事堵点,“深度沉浸”推动监督专业精准。此外,各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也依托“周三代表有约”平台,开展营商环境相关主题活动,推动解决信用修复等制约企业发展难题。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今年,龙湾区已梳理2974家市场经营主体、4027条行政处罚记录中可信用修复主体,制发三书647份,为14家企业提供上门代办信用修复,共帮助237家企业信用修复,修复记录685条,有力推动优质信用环境体系建设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