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平阳县人大代表陈鲜红
发布时间:2024-11-13浏览次数:
“刚才那是大门,进来是外宅;这个是二门,进来就是内宅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的就是这两道门……”在顺溪古屋前,县十七届人大代表、顺溪镇古屋导游陈鲜红身姿挺拔、声音洪亮,细细道来“古屋趣事”,让研学的学生们感受古屋之美、历史之趣、文化之韵。
作为地道的顺溪人,她从心底里热爱这片土地,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将顺溪文化传承下去,让顺溪发展得越来越好。
当古屋“发言人”:讲好故事引流量。顺溪古屋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多建于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总面积达25200平方米,是浙南地区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之美誉。
2021年,陈鲜红回到家乡顺溪当起了古屋文化的“发言人”,向来各地游客推介顺溪的古屋文化、历史底蕴和旅游资源。她还将目光投向新媒体,学习、了解网络传播新模式,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看见顺溪。
顺溪古屋是清末民初教育家陈少文的故居,平阳县第一所女校——益智高级女校在这里诞生。在陈鲜红看来,这段故事值得被“说”出来。她从文献资料和老人们口口相传中,了解陈少文与孙锵鸣、孙依言、孙诒让、宋恕等人交往故事。在后来的讲解中,她针对不同游客选择性地去讲“朋友的故事”,很好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她笑着说:“这是我引起游客兴趣的一大秘诀。”
“旗杆石、走马廊、牌匾、古树,甚至连屋檐的纹路都很有故事。”在一次次讲解后,陈鲜红不停地学习、挖掘古屋建筑群背后的故事,再以生动的口头表达、饱满的热情让古建筑“说话”,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
“珠箔飞空涧布流,卷舒曾不用银钩。悬崖洒洒清涵雪,越壑溶溶冷涩秋……”在知音涧“飞流直下”的瀑布前,陈鲜红背诵起南宋武状元蔡必胜所写的诗句,让人感叹顺溪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她还提到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范仲淹的曾孙范寅孙(江苏人)在平阳当知县的故事,这让来自江苏的游客徐先生感到格外亲切。
当群众“代言人”:建言献策促发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顺溪人,陈鲜红深知当地没有坚实的农业产业,也没有较好的工业产业,更不占据地理区位优势。她认为,顺溪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天生丽质”,做好文旅文章,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条路径。
然而,在导游的实际工作中,她发现当地还存在景点开发有限、体验项目缺乏,游客当天来当天走,无法形成有效的“过夜经济”等问题。此外,木质结古屋容易腐化、木蜂侵蚀困扰、保护管理难度大,以及差异化开发古街、个性化打造出旅游亮点等都亟待解决。
陈鲜红经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与周边村民聊天谈心,并与村两委、相关部门和单位等多方讨论,全面摸清古建筑群、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情况,形成完整的调研材料,并在县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推进平阳顺溪古建筑群保护开发的建议》《关于开发顺溪镇旅游发展顺溪镇经济的建议》等,为顺溪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旅游开发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当邻里“贴心人”:为民办事谋幸福。“阿红,谢谢你!不然我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免费坐公交车。”邻居林奶奶来到陈鲜红家门口,为办理了老年公交卡上门道谢来了。原来,早前和林奶奶聊家常时,陈鲜红发现她早已年过70周岁,坐公交车还是投币的,提醒她去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了老年卡。
陈鲜红和邻里关系十分融洽,感觉“我们就像家人一样”。她常常到望眉村帮忙,不管是接待、办事,还是联络、调解,都尽心尽力,让村里人十分信赖。“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老年人,他们更需要我们去服务。”谈到为老服务,陈鲜红认为耐心最重要,“他们老了,不懂的东西会反复地问,不能烦,态度好了,他们就会喜欢你,把你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她牢记自己的使命,倾听百姓心声,为民众的福祉奔走。此前,她接到民众反映,顺溪车站不能“遮风挡雨”,候车时只能零零散散地站着,遇上下雨天还得跑到居民的屋檐下躲雨。经过实地察看后,她提交了人大建议,两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候车亭建成投用。她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真切地感受到为民办实事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