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上午,龙湾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预算报告,讨论酝酿2024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李无文代表说,针对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意见,市政府将及时进行归纳梳理,分类予以研究落实,并充实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年来,龙湾区始终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抓产业、增动能、促改革,为温州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谋定而动、先立后破,以“强城行动”为主抓手,做到系统规划、超前谋划,强化园区功能定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引项目、挖潜能、增税收,做大做强产业链,解决好“地从哪里来”的问题;要顺势而为、试点先行,结合温州实际,挖掘特色亮点,做好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各类国家试点,最大化争取政策红利,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强化管理、抓人促事,发扬“四千精神”,破除思维陋习,创新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温州人优势,做好引人留人工作,解决好“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紧盯企业需求,积极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
王祖焕代表说,市政府2023年工作成绩超出预期,深感不易。直面困难不回避,体现了政府的清醒和坚定。谋划“双万”目标清晰,八大措施令人鼓舞。在实现“双万”目标过程中,产业是关键,要坚持专心、专注、专攻,持之以恒招引大商好商,紧盯招大引强,集中力量进行靶向攻坚,培育一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平台是重点,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做好做大全市现有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创新平台吸引更多人才来温创新创业。城市是基础,要千方百计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使外来人口居住在温州,工作在温州,生活在温州,消费在温州,体验在温州,扎根在温州;使好商大商愿意投资在温州,落地在温州,发展在温州。
夏禹桨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展现了上接天线的高远站位、中接实情的务实精神、下接地气的作战思路。龙湾将对标报告提出的“双万”目标与八方面工作要求,只争朝夕、加压奋进,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要锻造科创引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成果转化能力,扎实做好创新主体培育、人才招引等工作;要突出融合发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建设“新质生产力”示范区为目标,推动温州湾新区提能升级、进等升位;要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建设空铁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探索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要跃升城市品质,以人为核心全面提升城区承载力、竞争力、吸引力。建议:明确由属地主导推动机场航空物流园建设;指导推进瓯江沿线码头政策处理工作;支持龙湾二期历史围填海用地空间指标单列。
程宗清代表说,建议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个体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加强工程建设行业招投标市场监管,保证公共信息资源公平交易;加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张勇代表说,建议加快推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出台产业扶持培育政策,提高各产业园及专业平台投入产出效率,增强招引项目的效益管理,建立医工成果评价机制,推动医学类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新型医科类专业人才培育。
郑烁敏代表说,建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化百姓议事机制,同步成立小区业委会,打造“大物业”服务管理社区,在属地高校设立社工专业,培养专业型社工人才;升级优化养老设备,打破养老设备后台数据壁垒,不断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郭淑华代表说,建议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全市中学生教学计划,加大宣传和人财物投入,建立教育评估监督机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全面、科学、规范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全面规范我市心理咨询行业,设立监管机构,制定培训、技术督导和转会诊机制。
丛维涛代表说,建议建立多元化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济投入保障体系,通过立法明确R&D经费投入比例,将R&D资金的拓展和引入纳入政府部门考核,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申屠新飞代表说,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改革力度,通过制度创新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科创成果;强化科技人才培育,支持在温高校扩容,增加科技人才产出;采取温州市域内高速进出免费、开建大罗山隧道等措施,缓解市区东片交通拥堵问题。
张磊代表说,建议突出科创平台和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转换;深挖文旅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做强做大温州旅游经济;盘活利用全市各类国有资产,推动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科学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设施,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林丐孟代表说,建议聚焦内外交通畅通,整合东部地理和产业优势,健全东部交通路网;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联动,完善制度配套,畅通危房救助途径,实行统一确权登记;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实现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彭星代表说,建议结合温州实际,对标大中城市发展,出台系列政策,增强外资吸引力;指导银行合理分配贷款额度,发挥普惠金融作用;鼓励鞋服产业时尚品牌科技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助力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列席会议的周文龙同志说,温州理工学院近年来紧紧牢记市委市政府将学校办成“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高等教育的金名片,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大学”目标,在内涵建设上提质突破,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大幅跃升,在服务地方能力上显著提升,取得了较好成绩。建议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实施高等教育精准投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将第二高教园区建设纳入“强城行动”计划,进一步做好滨海片城市区域规划,改善生态环境,强化设施配套,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城市能级;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大学生来温留温发展,让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