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代表团(第一期)
发布日期:2022-04-13字号:[ ]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城市能级

蹄疾步稳走好创新创富之路

4月9日下午,平阳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

李无文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承上启下、接续奋斗的报告,与党代会的报告一脉相承,更加注重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一个地方的发展,把握政策导向、争取要素支撑和抢抓有效投资非常关键,平阳要按照“快、变、实”的思路谋划未来发展。要抓住“快”,即快人一拍,用“阻击疫情”的速度来发展经济;“变”,即创新上做文章,在土地资源要素改革挖潜力提效率;“实”,真抓实干,不争一时,埋头苦干,提升实力竞争力。具体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格局上要再提升。要跳出加快发展县的定位,以更高标准去建设大交通、大港口和大城市;二是谋划上要更系统,重视规划谋划先行,在产业、交通、教育、人才等各方面、全方位进行统筹兼顾,加速构建全产业链、人才生态圈;三是产业上要更聚焦,发挥产业平台集聚优势,专注实业,培优1至2个主导产业和细分行业龙头;四是营商环境要更优化,审批、监管、服务等要用法治的手段、制度的刚性来管理,真正形成有序竞争的开放市场投资热土。

陈应许代表说,有五大感受,“同”,即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同频共振;“实”,即成绩和问题真实可感;“清”,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是清晰的;“干”,就是要从严务实、敢于担当、事不避嫌;“多”,报告中多次体现平阳元素。近年来,平阳在城市大拆建、产业大转型、项目大招引、水患大治理、民生大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作为温州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平阳要更加积极拼搏奋进。一是疫情防控工作要再到位,优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面这个“1”,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后面许多“0”,提升疫情处置应急能力;二是城市能级要再提升,注重城市定位、重大产业基础项目布局,争取更大主动;三是创新发展要再提速,引进重大科技平台和高新技术人才,加速创新集聚;四是民生扶持要再扎实,依托社会事业发展和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幸福平阳;五是特色产业要更充分,发挥多种产业优势,壮大产业经济。

章寿禹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彰显担当、增添动力、鼓舞人心的报告。一是筑好“势”,在守正创新中展现出了温州风采、打响了温州品牌。二是发准“力”,在“谋局落子”中为温州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立稳了根基。三是鼓足“劲”,在带领全市上下奋战奋进中,凝聚起了高质量发展合力。平阳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市“两会”精神,为温州打造全省第三极贡献更大力量。一要做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培育三大五百亿产业集群,打造全省首个千亿级工业强县。二要做强项目支撑力,全面开展“双招双引”行动,培育引进一批头部、链主型企业,加快把项目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要做强民生保障力,抓好高水平民生保障,抓好低收入群体增收,在共同富裕中争标杆。四要做强稳控主动力,以抢夺发展权的高度防疫情,以重大政治任务的高度保稳定,在复杂环境中争主动。

孟晓斌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梳理了清晰可见的脉络,传递了坚定不移的决心,增强了使命担当的意识。平阳要立足新征程、抢抓新机遇。一要紧扣全省第三极的战略定位,深入践行“集群发展、质效更优”的产业发展理念,奋力建设平阳产业新高地。二要紧扣创新示范区的战术指引,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壮大平阳人才梯队,提升创新研发软实力,奋力增强创新引领新动能。三要紧扣现代化都市的美好蓝图,打造温州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标志性核心商圈,塑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奋力开启拥江面海新格局。四要紧扣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攻坚方向,以数字化改革统领全面改革,奋力打造数字化新标杆。五要紧扣美好新家园的时代任务,注重均衡协调发展,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奋力开辟共同富裕新路径。

兰衍局代表说,要统筹谋划发展平阳西部旅游,打造平阳金名片。要在交通安全、实施经费以及师资力量方面,扶持乡村学校开展课后托管。

刘伦里代表说,要加大对山区5县的智力支撑和项目支持,出台人才招引政策,发展绿色生态项目,将山区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兰衍局、刘伦里、白洪鲍、杨启杰代表说,要在规划温福高铁时推动在平阳县境内设站,利用好现有的平阳站,减少占用其他土地资源。

白洪鲍代表说,要加快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相关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设,注重国际横向交流和研究,早谋划、多争取在碳汇交易中的国际资金和有利政策。

李其武、杨启杰代表说,建议加快龙平苍一体化建设,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议在土地资源上给予平阳更大支持。

杨瑾、杨启杰代表说,建议省市加大支持鳌江航道治理和港区建设,将平阳港口建设列为市“十四五”规划的建设重点。

陈玉叶代表说,要认真研究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精准施策,实施新一轮促消费。要发展研学旅游,促进共富。

郑玉琴代表说,在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中,要秉持“儿童利益优先”理念,统筹考虑设施、服务、文化和城乡发展。

徐杰代表说,要建立全市老城区更新协调机制,出台扶持政策,成立市级专项资金,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盖军代表说,要在要素保障上优先考虑山区26县,支持山区发展特色产业。

李小霞代表说,要实施政策鼓励,降低生育成本,鼓励社企提供免费托育服务。

孙芙蓉代表说,要建立以政府为行政主导、高校与企业为共同培养主体的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服务温州现代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吴逢图代表说,要注重温州乡村干部教育管理。

雷金翠代表说,要加大社保制度宣传力度,完善社会保险告知、跟进等服务。

郑宇霞代表说,要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平苍两地规划升压汇集站和廊道,实施共建共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2021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