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超越——记市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新雅集团董事长 郑步良
发布时间:2009-03-17浏览次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从“危”中寻“机”?市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新雅集团董事长郑步良给出的答案是:“只有认真践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加强民生’的总体要求,依靠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才能担负起一名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带领企业乘风破浪,为扩大内需、保证我市整体经济增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领跑温州印刷业
中国新雅集团是浙江省最大的印刷工业企业,名列全国印刷百强企业第31位,在全国印刷业民营企业中排行第三位。企业曾荣获“浙江省‘三优’企业”、“浙江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样板单位”、 “浙江省知名商号”、“温州市优秀民营企业文化二十佳”、“温州市活力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
“印刷业竞争非常激烈,不管在什么时候,只有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企业才能不断做大做强”。1991年,郑步良筹资四万元步入印刷行业,站上创业的起跑线;1999年,他首开温州企业强强联合之先河,先后经过三次联合扩股、十次技术改造,斥巨资引进了温州第一台德国海德堡多色胶印机,带动和提升了温州地区印刷业水平;2002年,他牵头组建中国首家以印刷为核心的无区域集团,当年名列全国民营百强印刷企业第三位。新雅集团该年度的产值达到前10年的总和,并连续3年稳居温州印刷企业第一名。1999-2006年,郑步良连续8年被评为温州市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中国印刷技术最高奖—日本森泽信夫印刷技术一等奖,同年,农业部授予他“全国乡镇企业家”荣誉称号。
荣誉面前,郑步良没有选择沾沾自喜,而是追求超越,逆市而上。今年5月,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郑步良与曼罗兰公司签约斥资2500万元购进曼罗兰胶印机,填补温州胶印机器空白,在中国印刷界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同行都表示不解。而郑步良告诉记者,公司要在主业上做强做大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必须要拥有比别人占优势的技术力量。
郑步良一直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04年,新雅集团参股中瑞财团,2008年参股财通证券,参与成立“苍南港银典当公司”和苍南县乡镇银行。其目的就是转变经营模式,化解行业景气度下滑带来的风险,通过赚取其他行业的利润来反哺印刷主业。郑步良拿出一本新雅工业园规划蓝图,指着上面一幢幢漂亮的现代化厂房,略带兴奋地对记者说,接下来几年,他将在这310亩的土地上,吸收一批“低小散”的印刷企业加盟新雅,以新雅集团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组建温州地区印刷大企业集团。
市场瞬息万变,郑步良一刻也不敢懈怠,他在奔跑中感受暴雨骄阳和春暖花香,执着地冲向下一个站点。
建议以创新破解制造业危机
郑步良无疑是忙碌的,但他时刻不忘人大代表应履行的光荣职责,挤时间系统钻研各种法律知识和人大制度理论,掌握社会动态,了解社情民意,代表人民的意志,发出人民的呼声。
温州人曾无比自豪,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都是温州制造。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效应的持续显现,劳动力、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出口不确定性因素增多。2008年初,郑步良就清醒地看到,我市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明显趋紧,制造业举步维艰,面临着整体洗牌的危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有责任为民请命,向政府建言,以共渡难关。”郑步良着手开始走访各类企业,掌握第一手材料。
郑步良在调研中发现,生存的危机导致了许多企业陷于产能比拼、重复性低层级投资建设、大打价格战、牺牲和透支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而不能自拔。他担心,这些日积月累的短期利益战术最终将导致温州制造的竞争力不升反降,甚至部分行业发生严重危机。更为致命的是,内耗的增加、效率的降低、技术创新投入的缺失、盲目效仿和拿来主义等也最终殃及企业自身。
在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郑步良提交了《关于以创新来破解制造业的危机的议案》。他在该议案中大声疾呼,温州制造业再也不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和计划转市场的空白获得生存和发展,而是要靠创新来提升自身的价值链走出困境。只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参与到产业链上游的竞争、获取更多的附加值,企业才不会变成跨国公司的附庸,才能延长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只有创新盈利模式,改变传统 “人海战术”的落后营销模式,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营销手段,才能把企业和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通过国际卖场获得利润,让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创新企业文化,提倡“和谐发展”理念,才能促进各类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有效对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总结调研所得,郑步良向市政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做好产业定位,组织优化,做好创新环境的营造。通过实验室、专业技术学校,信息平台、共性研发中心等创新硬件建设,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软件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发挥和创业氛围的环境。二是针对新的《劳动合同法》在用工制度、薪资待遇等方面与以往的差异,由政府出面建立劳动和资本对话、沟通机制,协调和完善劳资的对立与冲突,为制造业保证优质而稳定的人力资源。三是希望政府从地方财政中支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发展前景好、具有代表性、能起龙头作用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帮助支持制造企业度过目前的难关,再创温州制造业的新优势。
承办该建议的市发改委十分赞同郑步良的观点,确实,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销售增幅回落较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投资增长阻力增多。市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全市上下开展了“政企联动,攻坚克难”政府服务年活动,各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为突破土地制约,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滩涂资源打造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并决定由市发改委牵头,联合各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关于基地产业布局及入园门槛,市发改委已起草制订《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产业布局及工业项目入园导则》,根据该导则,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工业产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高端传统优势产业,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兼顾环保型轻工项目。郑步良欣喜地得知,12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沿海产业带暨民科基地建设动员大会,吹响了全面启动建设沿海产业带的号角,昭示着温州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市财政每年从政府预算中安排8000万元资金用于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主要扶持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及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节能降耗,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创新企业成长,支持创业公共平台建设,支持品牌建设与质量提升、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技术发展等。并已经出台10个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个管理办法都有明确的扶持范围及财政补助方式和标准。
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工作,帮助企业正确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引导企业自觉规范用工,加强劳动用工管理,避免因不知法而增加不必要的违法成本;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努力扩大企业工时制度的灵活性,根据我市企业生产季节性、临时性任务较突出、难以普遍实行标准工时的实际情况,根据有关政策,对符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有条件地引导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适当放宽审批范围,并在审批程序上加以规范,尽可能使企业减少超时工作及支付超时加班费的风险;加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有了政府的全力支持,我们将满怀豪情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展望2009,郑步良的目光很坚定。
热心公益乐助人
郑步良常说:“财富取之社会就应该回报社会”,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牢记人民的信任与厚望,热心资助陷入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县慈善总会曾授予新雅集团“慈心为人,善举泽世”的牌匾。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登陆苍南县,造成当地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供电、供水、通信、交通遭受重创。郑步良坐车经过龙港大道时,看到了一辆载客的奥拓车因发动机熄火,被困在风雨中,车窗玻璃被掉落的广告牌砸碎,车上有两名妇女被锋利的碎玻璃割伤。郑步良听到救命声马上停下车,对司机说:“救人要紧!”他把伤者抬到自己的车里,送往医院抢救。作为上海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郑步良还带领在上海的温州商人积极捐资支援家乡建设,台风过后,以他为团长的“上海温州商人慰问团”奔赴苍南重灾区马站镇,带去了在上海筹集的药品等救灾物资,给灾区人民带去了在外温州商人的温暖。此后,郑步良还在浙江电视台举办的“壮歌如虹”救灾文艺晚会上,作为在外浙江商人的代表在现场宣读《宣言书》,表达了一个商人热爱家乡的情怀。
“桑美”台风使得年仅8岁的杨某某一夜之间失去8位亲人成为孤儿,当郑步良得知杨某某生活困难急需救助的时候,动身返回家乡,去医院看望杨某某,并承诺负担他今后的生活、求学全部费用。目前,杨某某正在苍南新星中学就读,快乐健康地成长。
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举世震惊。郑步良慷慨解囊,积极倡议,带头捐款30万元,并发动上海和浙江两大生产基地的员工向灾区献爱心。目前,新雅集团累计向慈善事业捐款2000多万元。
郑步良出生于农村,深知农民兄弟疾苦。“一枝独放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郑步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动参与苍南地方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和谐社会,贡献力量。2006年,新雅集团与苍南县贫困山区——腾洋乡腾中村结对,帮助该村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新雅集团向该村捐资,累计达100万元。此外,新雅集团先后与龙港镇都口村、水门村、黄中村、三洋村,桥墩镇的桃湖村等结对,资助这些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