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根深深扎进大山
信息来源:温州市软新科技有限公司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02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07-08-02浏览次数:
“老百姓所关心的就是代表所关心的,老百姓所想的就是代表所想的。”林红说,“我连续三届当选温州市人大代表,当我为群众解决难题时,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抓商机
从山区起飞做大农产品加工
林红曾经是一名贫困山区的小学代课教师,十几年来,凭借自己的坦诚和睿智,以及勇往直前的魄力和永不放弃的毅力,闯荡商海。林红曾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全国食品工业优秀女企业家、全省乡镇企业创业标兵、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第二届温州市十佳女性,2005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省农村十大新闻人物。
“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是林红的人生格言。十几年前,她从散落在山里无人知晓的蕨菜开始,变“草”为“宝”,为山区人民开拓出一条农产品加工致富的路子,一步步走出文成,走出温州,走向世界。
林红出生在文成县百丈漈镇一个叫石庄的小山村,这里人杰地灵,比邻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故里南田。自幼家境贫寒的林红常带着弟弟在百丈漈下的山谷里挖野菜、采草药补贴家用,那时,她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这飞瀑一样,冲出层峦,奔向大海。90年代初,闯荡上海滩做服装生意的林红有一天路过一家菜市场,看见人们争相购买腌制的小笋,而且价格不菲。这不就是文成山里遍地都是的小笋和蕨菜吗?嗅出商机的林红毫不犹豫地变卖了自己在上海的小服装厂,又向亲朋好友东挪西借凑足了70万,于1994年10月,创办了文成亨哈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山区农业绿色食品。“亨哈”野生蕨菜一问世,就引来了消费者的好奇和赞赏,大家对这“山头货”青睐有加。第一炮顺利打响之后,林红更加干劲十足。村民们更是奔走相告:山里随处可见的野菜只要送到林红的加工厂就可以变成钱!
亨哈公司于1999年10月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是一家集农副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主要从事野生绿色农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导产品为野生果菜及其制品。“亨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料基地,繁衍野生果菜种苗,推广人工种植技术,开发新产品。“亨哈”牌产品曾两度荣获“浙江名牌”称号及多项国家级、省级金奖,“亨哈”牌注册商标两度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公司自2000年以来,连续7年被列入浙江省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温州市轻工行业百强企业和温州市“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2003年1月又被评为浙江省“三优”(优秀企业、优秀产品、优秀经营者)企业,2004年被确认为省级百家诚信民营企业,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公司下属9家企业和研发中心,资产总额超亿元。
林红说,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更不会因为你是个弱女子而对你有所怜悯眷顾,要做成功的企业,就不能把自己当女人看,而且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谋双赢
为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倾注心力
林红是大山的女儿,她生于斯,长于斯,对文成的山山水水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有无限的眷恋,她把根深深扎进大山,与土地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文成县地处我市西南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县。林红最能体会父老乡亲的疾苦,她时刻不忘带领山区人民共同致富。
在长期的实践中,林红摸索出一套公司与农民共同发展的特色管理办法,采取了公司订单农业的方式稳定原料来源,首先考虑确保种植户的利益,即使在市场行情看跌的情况下,也要为农民提供定价保护,公司再通过其他环节来消化原料成本的上升。公司还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农田的单位产值,再加上销路有保障,农民和公司劲往一处使,较好地发挥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每年约为6000多农户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使一大批山区农民就地增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此举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林红还在文成投资建设了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解决了一大批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如文成县亨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面积1170亩,是野生果菜人工种植实验、推广与特种禽畜立体开发的样板工程,在野生果菜、食用花卉、种子种苗培育与繁衍,以及在向山区农民推广人工种植、发展原料基地、带动山区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文成县亨哈食品天顶湖加工厂,占地62亩,拥有一整套现代化的加工、生产与包装设备,是绿色食品及野生果菜、食用花卉等产品的研制、加工与仓储的基地。文成县亨哈野生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从事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不断开发野生食品新产品,尤其在繁衍、挽救附加值高、有开发前景又濒临绝种的野生品种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近两年,林红又在部分地区推行新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试点工作,实行农业生产工厂化管理,农民身份工人化转变。即在生产园区内农民以自己土地使用权作为投入,加入到以公司为核心的合作社来,公司为农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农民转身变成受雇于公司的农业工人,通过精细的分工和计量劳动获取部分工资,年终再结合土地产出量获取最终报酬。此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土地分散种植、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社会保障缺乏以及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难度大的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听民生
乐为百姓解忧愁
林红连任三届市人大代表,多年来,在带领员工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同时,她时刻关注国计民生,从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专业入手,从身边存在的问题出发,发现政府在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缺失,及时提出建议。
她常常扪心自问:你到底为人民的利益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基于这种认识,来自基层的林红平时尽可能多去接近平民百姓,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怨声呼声,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群众所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先后提交了关于食品安全、中小企业建立风险资金、建立农产品统一标准等方面的建议,积极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三沿”整治联动视察等活动,积极建言献策。
2004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有了政策,支农资金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索,林红将《用好政府资源改革支农资金的议案》提交给了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她建议用好政府资源,改革支农资金支出方式,增强农业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让支农资金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起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走向的关键作用,希望通过此举,能够尽快在温州做大一批农业企业,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受理该议案的市财政局表示,我市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支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良种及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和保护体系的完善,支持扶贫开发等方面,运用财政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措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统筹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省财政部门正逐步完善对“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包括对“三农”资金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办大事的局面;公布“三农”扶持资金及项目的申报指南,增加项目的透明度;统一“三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把原有的一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统一到“浙江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农业财政资金管理办法”上来。林红欣慰地表示,省政府现在每年下拨8000万元,补贴贷款给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这一举措,调动了各商业银行对支农资金的贷款热情,降低了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运作成本,极大鼓舞了中小企业的士气。
抓商机
从山区起飞做大农产品加工
林红曾经是一名贫困山区的小学代课教师,十几年来,凭借自己的坦诚和睿智,以及勇往直前的魄力和永不放弃的毅力,闯荡商海。林红曾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全国食品工业优秀女企业家、全省乡镇企业创业标兵、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第二届温州市十佳女性,2005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省农村十大新闻人物。
“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是林红的人生格言。十几年前,她从散落在山里无人知晓的蕨菜开始,变“草”为“宝”,为山区人民开拓出一条农产品加工致富的路子,一步步走出文成,走出温州,走向世界。
林红出生在文成县百丈漈镇一个叫石庄的小山村,这里人杰地灵,比邻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故里南田。自幼家境贫寒的林红常带着弟弟在百丈漈下的山谷里挖野菜、采草药补贴家用,那时,她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这飞瀑一样,冲出层峦,奔向大海。90年代初,闯荡上海滩做服装生意的林红有一天路过一家菜市场,看见人们争相购买腌制的小笋,而且价格不菲。这不就是文成山里遍地都是的小笋和蕨菜吗?嗅出商机的林红毫不犹豫地变卖了自己在上海的小服装厂,又向亲朋好友东挪西借凑足了70万,于1994年10月,创办了文成亨哈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山区农业绿色食品。“亨哈”野生蕨菜一问世,就引来了消费者的好奇和赞赏,大家对这“山头货”青睐有加。第一炮顺利打响之后,林红更加干劲十足。村民们更是奔走相告:山里随处可见的野菜只要送到林红的加工厂就可以变成钱!
亨哈公司于1999年10月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是一家集农副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主要从事野生绿色农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导产品为野生果菜及其制品。“亨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料基地,繁衍野生果菜种苗,推广人工种植技术,开发新产品。“亨哈”牌产品曾两度荣获“浙江名牌”称号及多项国家级、省级金奖,“亨哈”牌注册商标两度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公司自2000年以来,连续7年被列入浙江省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温州市轻工行业百强企业和温州市“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2003年1月又被评为浙江省“三优”(优秀企业、优秀产品、优秀经营者)企业,2004年被确认为省级百家诚信民营企业,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公司下属9家企业和研发中心,资产总额超亿元。
林红说,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更不会因为你是个弱女子而对你有所怜悯眷顾,要做成功的企业,就不能把自己当女人看,而且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谋双赢
为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倾注心力
林红是大山的女儿,她生于斯,长于斯,对文成的山山水水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有无限的眷恋,她把根深深扎进大山,与土地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文成县地处我市西南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县。林红最能体会父老乡亲的疾苦,她时刻不忘带领山区人民共同致富。
在长期的实践中,林红摸索出一套公司与农民共同发展的特色管理办法,采取了公司订单农业的方式稳定原料来源,首先考虑确保种植户的利益,即使在市场行情看跌的情况下,也要为农民提供定价保护,公司再通过其他环节来消化原料成本的上升。公司还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农田的单位产值,再加上销路有保障,农民和公司劲往一处使,较好地发挥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每年约为6000多农户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使一大批山区农民就地增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此举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林红还在文成投资建设了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解决了一大批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如文成县亨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面积1170亩,是野生果菜人工种植实验、推广与特种禽畜立体开发的样板工程,在野生果菜、食用花卉、种子种苗培育与繁衍,以及在向山区农民推广人工种植、发展原料基地、带动山区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文成县亨哈食品天顶湖加工厂,占地62亩,拥有一整套现代化的加工、生产与包装设备,是绿色食品及野生果菜、食用花卉等产品的研制、加工与仓储的基地。文成县亨哈野生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从事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不断开发野生食品新产品,尤其在繁衍、挽救附加值高、有开发前景又濒临绝种的野生品种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近两年,林红又在部分地区推行新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试点工作,实行农业生产工厂化管理,农民身份工人化转变。即在生产园区内农民以自己土地使用权作为投入,加入到以公司为核心的合作社来,公司为农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农民转身变成受雇于公司的农业工人,通过精细的分工和计量劳动获取部分工资,年终再结合土地产出量获取最终报酬。此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土地分散种植、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社会保障缺乏以及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难度大的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听民生
乐为百姓解忧愁
林红连任三届市人大代表,多年来,在带领员工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同时,她时刻关注国计民生,从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专业入手,从身边存在的问题出发,发现政府在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缺失,及时提出建议。
她常常扪心自问:你到底为人民的利益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基于这种认识,来自基层的林红平时尽可能多去接近平民百姓,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怨声呼声,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群众所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先后提交了关于食品安全、中小企业建立风险资金、建立农产品统一标准等方面的建议,积极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三沿”整治联动视察等活动,积极建言献策。
2004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有了政策,支农资金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索,林红将《用好政府资源改革支农资金的议案》提交给了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她建议用好政府资源,改革支农资金支出方式,增强农业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让支农资金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起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走向的关键作用,希望通过此举,能够尽快在温州做大一批农业企业,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受理该议案的市财政局表示,我市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支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良种及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和保护体系的完善,支持扶贫开发等方面,运用财政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措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统筹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省财政部门正逐步完善对“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包括对“三农”资金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办大事的局面;公布“三农”扶持资金及项目的申报指南,增加项目的透明度;统一“三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把原有的一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统一到“浙江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农业财政资金管理办法”上来。林红欣慰地表示,省政府现在每年下拨8000万元,补贴贷款给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这一举措,调动了各商业银行对支农资金的贷款热情,降低了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运作成本,极大鼓舞了中小企业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