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只为此一愿
信息来源:温州市软新科技有限公司作者:
发布时间:2007-06-08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07-06-08浏览次数:
从上午7时15分开始门诊一直到中午12时,在近5个小时的时间里,内科副主任医师徐聪琴没顾得上喝一口水。直至原本黑压压的候诊患者全部处置完毕,徐聪琴才感觉到一阵倦意绵绵不绝地袭过来。
作为中共永嘉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业务副院长,徐聪琴本可以从门诊中脱出身来,但自从15岁那年心底里萌发从医的念头后,她就知道,救死扶伤、尽最大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已成了自己这辈子不变的追求。
我明白,要呵护好一个人胸中那“凌云一寸心”,需要很强的信心和勇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枫林圣旨门街走出来的徐聪琴除了超凡的才情和倔强的个性外,还有一双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腿脚。这个足以打垮人的痛苦,并没有给徐聪琴带来更多的困扰。15岁那年,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徐聪琴以永嘉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初中专,她在志愿表上郑重地填上"×××卫校",因为双腿那次大手术的痛苦让她刻骨铭心,她希望自己能帮助千千万万的患者减轻病痛。
生活对小小年纪的徐聪琴是残酷的,尽管成绩优异,但卫校拒绝录取她,理由当然是她的双腿。
沉重的打击让徐聪琴有些难以承受,但倔强的徐聪琴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战胜了自己,“我一定要继续读书,一定要考上医学院。”
在经历了两次高考失利的打击后,第三年,徐聪琴以超出50多分的优异成绩上了高考重点线。为了圆少女时期心中萌发的那个梦想,她选择了温州医学院。在这里,她开始了医学生涯。
事隔多年,当笔者提起当年的这些往事,问她这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是否缘于疾病的打击磨炼出来时,她轻松地笑了:“挫折是一笔财富,最坏的事情也有好的一面,就看你如何去发现并汲取。要呵护好一个人胸中那“凌云一寸心“,需要很强的信心和勇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经过儿时几次大手术,我对病人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恐惧、经济上的压力感同身受,我只想尽我所能为病人减轻一些痛苦。
徐聪琴自1989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到永嘉县人民医院上班至今,从未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她常说,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对病人,医生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权利,更不允许有玩忽职守的行为。工人出差错可能导致出次品,但医生稍不留神,却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病人的生命。18年来,徐聪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少年时的纯真梦想。
2005年2月28日下午,医院里一名生命垂危的手术病人急需输血,而此时永嘉血站备血告急。病人命悬一线,怎么办?
组织医务人员输血!徐聪琴果断作出决定。2000毫升热血慢慢流进病人体内,关键时刻,徐聪琴和10名医务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感人的爱心让死神望而却步,这名生命垂危的病人终于获救了。
自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后,徐聪琴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为病患者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成了她工作上的压力和动力。于是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听取同事的意见;随医疗队下乡为群众义诊,注意听取老百姓的呼声;在病房查房,也注意询问病人的想法。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进行深入调查,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为医院抢救组组长,徐聪琴常目睹一些车祸病人因为没钱而一时又无法联系到家人,耽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她说,医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眼睁睁看着病人在你面前流血而束手无策。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酝酿良久后被她提出来--开设“交通事故伤员救治绿色通道”,实行免收费抢救,记账住院,以保证伤员赢得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这一率全省之先推出的便民举措,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2005年的“4·19”特大交通事故中,因启动“交通事故伤员救治绿色通道”,半小时内29位伤员全部得到及时救治,为伤员的生命安全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经过儿时几次大手术,我对病人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恐惧、经济上的压力感同身受。同时病人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一名医生,我只想尽我所能为病人减轻一些痛苦。”朴实的话语,见证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诚挚的心。
百姓的事无小事,病人的事更无小事。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我惟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患者和老百姓办点实事。
近些年,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永嘉县人民医院也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中间一群小老鼠”的尴尬境地。在徐聪琴的带领下,县人民医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科主任聘任时优先考虑高职称、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创造卫技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并出台新技术、新项目、医务人员论文和课题奖励等办法,充分调动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建立干部职工竞争上岗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徐聪琴还积极执行院务公开,设备、药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重大事项公开公示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使后勤物资价格平均下降了24%,并率先在卫生系统实行车辆维修社会化投招标,维修费用从每年的15万元下降到7万元。这些举措都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无疑,徐聪琴是一名让患者信赖的好医生,让下属敬仰的好领导,但她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近几年来所干的几件大手笔的漂亮事,更让人肃然起敬。
2003年,非典恐怖笼罩着全国上下。身为永嘉县抗非典会诊专家组组长,那几个月徐聪琴一直奋战在抗非第一线。她奔波在各个卡口检查,以一名医生的责任心敏锐地发现,我市的公共卫生体系面对像非典类的传染病,其防范能力是如此苍白无力。这样的体系如何为人民群众挡住类似非典的传染病汹涌的脚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自己该做些什么?在“抗非”的3个多月时间里,这个问题就这样跟随着徐聪琴一路奔波。于是,就在那个人心惶惶的春天,腿脚不便的徐聪琴一有空便往永嘉县的小山坳里跑,了解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调查农村改水改厕情况。根据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情况,徐聪琴结合我市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在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专题审议”会议上,作了《从抗非典的实际谈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对策》的发言,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温州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她领衔提交了《要求解决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的建议》。在她的努力下,2005年,投资800多万元的永嘉县疾控中心大楼、永嘉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动工。这两个项目的建成使用,将为永嘉县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005年7月,在市“一府两院”上半年工作情况报告会上,徐聪琴作了题为《摆平心态谋划未来》的中心发言,总结了2005年抗台、文明城市创建等大事,大胆指出“希望政府更注重分析问题,研究困难,查找原因,以平和的心态,保持与代表充分、良好的沟通”,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
“病人的事无小事。”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作为医生,我只能尽力使自己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满意;作为医院的党委书记和业务副院长,我必须谋划医院的发展;作为人大代表,我惟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一个心里装着群众的人大代表,才是一个称职的人大代表。
能用一生的行动去践行梦想的人,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徐聪琴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中共永嘉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业务副院长,徐聪琴本可以从门诊中脱出身来,但自从15岁那年心底里萌发从医的念头后,她就知道,救死扶伤、尽最大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已成了自己这辈子不变的追求。
我明白,要呵护好一个人胸中那“凌云一寸心”,需要很强的信心和勇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枫林圣旨门街走出来的徐聪琴除了超凡的才情和倔强的个性外,还有一双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腿脚。这个足以打垮人的痛苦,并没有给徐聪琴带来更多的困扰。15岁那年,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徐聪琴以永嘉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初中专,她在志愿表上郑重地填上"×××卫校",因为双腿那次大手术的痛苦让她刻骨铭心,她希望自己能帮助千千万万的患者减轻病痛。
生活对小小年纪的徐聪琴是残酷的,尽管成绩优异,但卫校拒绝录取她,理由当然是她的双腿。
沉重的打击让徐聪琴有些难以承受,但倔强的徐聪琴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战胜了自己,“我一定要继续读书,一定要考上医学院。”
在经历了两次高考失利的打击后,第三年,徐聪琴以超出50多分的优异成绩上了高考重点线。为了圆少女时期心中萌发的那个梦想,她选择了温州医学院。在这里,她开始了医学生涯。
事隔多年,当笔者提起当年的这些往事,问她这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是否缘于疾病的打击磨炼出来时,她轻松地笑了:“挫折是一笔财富,最坏的事情也有好的一面,就看你如何去发现并汲取。要呵护好一个人胸中那“凌云一寸心“,需要很强的信心和勇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经过儿时几次大手术,我对病人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恐惧、经济上的压力感同身受,我只想尽我所能为病人减轻一些痛苦。
徐聪琴自1989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到永嘉县人民医院上班至今,从未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她常说,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对病人,医生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权利,更不允许有玩忽职守的行为。工人出差错可能导致出次品,但医生稍不留神,却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病人的生命。18年来,徐聪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少年时的纯真梦想。
2005年2月28日下午,医院里一名生命垂危的手术病人急需输血,而此时永嘉血站备血告急。病人命悬一线,怎么办?
组织医务人员输血!徐聪琴果断作出决定。2000毫升热血慢慢流进病人体内,关键时刻,徐聪琴和10名医务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感人的爱心让死神望而却步,这名生命垂危的病人终于获救了。
自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后,徐聪琴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为病患者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成了她工作上的压力和动力。于是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听取同事的意见;随医疗队下乡为群众义诊,注意听取老百姓的呼声;在病房查房,也注意询问病人的想法。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进行深入调查,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为医院抢救组组长,徐聪琴常目睹一些车祸病人因为没钱而一时又无法联系到家人,耽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她说,医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眼睁睁看着病人在你面前流血而束手无策。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酝酿良久后被她提出来--开设“交通事故伤员救治绿色通道”,实行免收费抢救,记账住院,以保证伤员赢得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这一率全省之先推出的便民举措,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2005年的“4·19”特大交通事故中,因启动“交通事故伤员救治绿色通道”,半小时内29位伤员全部得到及时救治,为伤员的生命安全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经过儿时几次大手术,我对病人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恐惧、经济上的压力感同身受。同时病人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一名医生,我只想尽我所能为病人减轻一些痛苦。”朴实的话语,见证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诚挚的心。
百姓的事无小事,病人的事更无小事。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我惟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患者和老百姓办点实事。
近些年,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永嘉县人民医院也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中间一群小老鼠”的尴尬境地。在徐聪琴的带领下,县人民医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科主任聘任时优先考虑高职称、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创造卫技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并出台新技术、新项目、医务人员论文和课题奖励等办法,充分调动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建立干部职工竞争上岗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徐聪琴还积极执行院务公开,设备、药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重大事项公开公示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使后勤物资价格平均下降了24%,并率先在卫生系统实行车辆维修社会化投招标,维修费用从每年的15万元下降到7万元。这些举措都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无疑,徐聪琴是一名让患者信赖的好医生,让下属敬仰的好领导,但她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近几年来所干的几件大手笔的漂亮事,更让人肃然起敬。
2003年,非典恐怖笼罩着全国上下。身为永嘉县抗非典会诊专家组组长,那几个月徐聪琴一直奋战在抗非第一线。她奔波在各个卡口检查,以一名医生的责任心敏锐地发现,我市的公共卫生体系面对像非典类的传染病,其防范能力是如此苍白无力。这样的体系如何为人民群众挡住类似非典的传染病汹涌的脚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自己该做些什么?在“抗非”的3个多月时间里,这个问题就这样跟随着徐聪琴一路奔波。于是,就在那个人心惶惶的春天,腿脚不便的徐聪琴一有空便往永嘉县的小山坳里跑,了解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调查农村改水改厕情况。根据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情况,徐聪琴结合我市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在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专题审议”会议上,作了《从抗非典的实际谈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对策》的发言,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温州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她领衔提交了《要求解决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的建议》。在她的努力下,2005年,投资800多万元的永嘉县疾控中心大楼、永嘉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动工。这两个项目的建成使用,将为永嘉县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005年7月,在市“一府两院”上半年工作情况报告会上,徐聪琴作了题为《摆平心态谋划未来》的中心发言,总结了2005年抗台、文明城市创建等大事,大胆指出“希望政府更注重分析问题,研究困难,查找原因,以平和的心态,保持与代表充分、良好的沟通”,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
“病人的事无小事。”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作为医生,我只能尽力使自己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满意;作为医院的党委书记和业务副院长,我必须谋划医院的发展;作为人大代表,我惟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一个心里装着群众的人大代表,才是一个称职的人大代表。
能用一生的行动去践行梦想的人,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徐聪琴无疑就是这样的人。